<address id="dpdrb"><form id="dpdrb"><nobr id="dpdrb"></nobr></form></address><noframes id="dpdrb"><form id="dpdrb"></form>
<address id="dpdrb"><listing id="dpdrb"></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dpdrb">
    <listing id="dpdrb"><nobr id="dpdrb"><meter id="dpdrb"></meter></nobr></listing>

    <address id="dpdrb"><address id="dpdrb"><th id="dpdrb"></th></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dpdrb"><address id="dpdrb"><nobr id="dpdrb"></nobr></address>

            <form id="dpdrb"></form>

              <noframes id="dpdrb">

              鼓浪嶼往事:臺灣人王得祿殲滅蔡牽前曾在鼓浪嶼備戰,并祈求媽祖保佑

              點擊數:7356 更新時間:2017-12-15 05:30:09 來源: 廈門生活、逛路島_逛鷺島-返回


              <a style=鼓浪嶼往事:臺灣人王得祿殲滅蔡牽前曾在鼓浪嶼備戰,并祈求媽祖保佑" title="鼓浪嶼往事:臺灣人王得祿殲滅蔡牽前曾在鼓浪嶼備戰,并祈求媽祖保佑"/>
              “重興三和宮記”摩崖石刻


              王得祿從15歲就開始為之奮斗并終身保護的,卻只是一個已日漸崩潰的王朝。



              01


              知道王得祿,是由于“重興三和宮記”摩崖石刻。


              這處摩崖石刻,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大一處關于天妃媽祖信仰的石刻,也是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刻記錄的是清嘉慶年間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海氛即平,心愿得償,還愿重修三和宮的歡樂事情。當是時,三和宮落成,碑文銘刻:


              “但見棟宇垣墉,崇閎堅致。
              西來山色千重,翠黛擁雕梁;
              東向波光萬頃,琉璃輝寶座?!?br />這是何等的榮耀和喜慶!




              鼓浪嶼往事:臺灣人王得祿殲滅蔡牽前曾在鼓浪嶼備戰,并祈求媽祖保佑
              王得祿畫像


              02


              王得祿(1770——1841),福建省諸羅人(今臺灣嘉義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一生如其名,得到了高官厚祿。他是清朝治理臺灣212年間中,唯一受封伯爵稱號臺灣本地人。


              據1839年版道光《廈門志》記載,可以清晰的看到嘉慶、道光年間廈門海上貿易情況每況愈下的變化,卻極為詭吊與王得祿穩步前進的職業生涯重疊:


              王得祿15歲為諸羅武秀才,17歲時散家財招募義勇500人,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立下首功;27歲入福建水師。


              嘉慶元年(1796年)即王得祿初入水師輯盜之年,廈門島“有洋行8家,大小商行三十余家,商船、洋船千余號”。


              嘉慶八年(1803年),王得祿為水師副將,來到鼓浪嶼澳修理戰船,發愿修宮;當年,廈門島有洋行3家,大小商行三十余家。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王得祿與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聯合圍殲蔡牽,因此功詔封二等子爵,賞帶花翎,實授福建水師提督。


              這一年,清政府制定《民夷交易章程》,進一步規定:夷商銷貨,要依限回國,洋商要早清夷欠。澳內西洋人不準再行添屋;民人眷口,也不準再有增添。廈門的洋行,又多了許多的限制。


              嘉慶十八年(1813年),王得祿回到廈門以后,按當年的許愿重修了三和宮。據《廈門志》記載,當年“僅存合成洋行一家,關稅漸絀”。


              當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沖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語),于碑刻之“帝運遐昌”相較,諷刺莫名。


              道光元年(1821年),王得祿回廈門定居。該年,“洋行全行倒罷,……以商船作洋船者,尚有十余號。而各省洋船及呂宋夷船不致”。


              道光十二年(1832年),王得祿平張丙之亂,封太子少保。該年,“廈門商行僅存五、六家,關課虧缺,每歲飭令地方固安招來勸諭,始有洋駁一二販夷?!?br />

              從“商船、洋船千余號”到“始有洋駁一二販夷”,廈門海上貿易的凋敝,竟是如此的迅速!若說是海盜為患,卻難以解釋1809年后廈門港加速度般凋零的現象。


              其實19世紀起,中國海面的鴉片走私開始泛濫,洋駁船往來運載的都是它。廈門洋行禁不起官吏的橫征暴斂,或遠走,或倒閉。


              西方的資本已經在中國沿海環伺,蠢蠢欲動;而勤勞的嘉慶帝和節儉的道光帝,只想把門閉緊些,更緊些。


              王得祿從15歲就開始為之奮斗并終身保護的,卻只是一個已日漸崩潰的王朝。


              鼓浪嶼往事:臺灣人王得祿殲滅蔡牽前曾在鼓浪嶼備戰,并祈求媽祖保佑

              位于臺灣嘉義縣的王得祿墓
               
              03


              道光二十年(1841年),年邁體弱的王得祿請命再戰海疆,這次將面對的海盜,是有著洋槍和大炮的西方“日不落帝國”。



              未待開戰,王得祿已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臨死前,王得祿遺訓:“此身雖死,此心不灰,生未能殲逆夷,死當為厲鬼擊賊?!逼湫目设b,其言何悲!


              他絕未料到,這是一場他所效忠的朝廷再也無力嚴禁的海盜,西方的堅船利炮帶著資本對利潤的渴求洶洶而來,從海面狂烈撕開了中華民族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傷痛綿綿。


              王得祿逝后,清廷追贈其伯爵,晉加太子太師,受謚“果毅”。他的墓地,現在是臺灣的一級文物。


              王得祿從戎五十七載,功勛卓著,這么一個特別能戰斗的驍將,終其一生,以保衛海疆為己任,病死沙場,也是求仁得仁了。他無需親歷為之效命終身的朝廷的慘敗,真是幸運的。


              本資訊信息是來自 逛鷺島 小編 通過網絡收集而來的關于廈門最新最熱門的本地資訊。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們網站上分享你的內容,讓大家都知道。
              版權聲明,本活動信息隸屬網絡收集而來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清除信息。
              【責任編輯:csw8923

              大家推薦

              留言評價

              共有0條評論
              重要提示: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
              商業推廣版塊信息發布免費開放
              加入圈子

              【點擊這里 - 掃描二維碼加入主題圈子】

              關閉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