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dpdrb"><form id="dpdrb"><nobr id="dpdrb"></nobr></form></address><noframes id="dpdrb"><form id="dpdrb"></form>
<address id="dpdrb"><listing id="dpdrb"></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dpdrb">
    <listing id="dpdrb"><nobr id="dpdrb"><meter id="dpdrb"></meter></nobr></listing>

    <address id="dpdrb"><address id="dpdrb"><th id="dpdrb"></th></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dpdrb"><address id="dpdrb"><nobr id="dpdrb"></nobr></address>

            <form id="dpdrb"></form>

              <noframes id="dpdrb">

              用30張照片讀懂廈門近現代史,1870-1980

              點擊數:11038 更新時間:2016-06-03 22:16:50 來源: 廈門生活、逛路島_逛鷺島-返回
              clip_image001.jpg


              廈門,這座獨具魅力的海濱城市,曾經是鴉片戰爭后第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時期對外開放最早的經濟特區。她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更是文化交融的窗口。

              作為西方攝影技術傳入中國最早的城市之一,廈門也為中國攝影發展史寫下輝煌的篇章。1849年,林鍼在美國掌握了攝影術并將一臺相機帶回廈門,被認為是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中國接觸攝影術第一人。當時有不少著名的外國攝影師來到廈門,留下廈門早期珍貴的影像資料,廈門也因此成為西方通過影像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影像,是了解歷史最好的方式。如何用三十張的老照片描述廈門的近現代發展里程,我們費了許多心思?;蛟S這三十張并不足以代表廈門的一切,但是每張圖片背后的故事,值得讓人細細的去咀嚼……
               
              clip_image002.jpg

              1842年鴉片戰爭后,廈門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自此廈門揚帆奮起開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圖為1870年代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森拍攝的穿梭在廈鼓海峽上的帆船。
               
              clip_image003.jpg


              西方近代宗教、科技、教育等文化開始傳入廈門并逐漸融合發展。始建于1848年的新街禮拜堂,又稱中華第一圣堂,是我國最早供華人使用的基督教堂。圖為1890年代新街禮拜堂。
               
              clip_image004.jpg


              開埠后的廈門港日漸繁榮,逐漸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之一。圖為1870年代廈門港風光,海邊新建的洋樓鱗次櫛比,海上船只如梭。
               
              clip_image005.jpg


              1852年始英國在海后灘一帶開辟英租地,并企圖在此設立租界。為此,廈門人民與之開展不屈的抗爭。圖為1880年代海后灘英租地的洋行棧房,碼頭擠滿了船只。
               
              clip_image006.jpg


              19世紀末廈門城市發展還是較為落后,街道狹窄,衛生條件差。圖為1880年代從高處遠眺廈門城,遠處的古城墻依稀可見。
               
              clip_image007.jpg


              1862年3月,廈門關稅務司署設立,俗稱洋關,從此控制了廈門的海關管理大權。圖為1920年代末的鷺江道風光,遠處三層洋樓即為舊海關大樓。
               
              clip_image008.jpg


              廈門在近代化發展過程中,新舊交替,整個社會在艱難地轉型。圖為1900年代廈門城內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男人們依舊留著長辮子。
               
              clip_image009.jpg


              清末﹐廈門一度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華工的中心。許多廈門人被“賣豬仔”在海外當苦力。圖為19世紀末從廈門港出發被運往海外的契約華工。
               
              clip_image010.jpg


              開埠后列強紛至沓來登陸鼓浪嶼,傳統的農耕文化受到沖擊,鼓浪嶼正悄然發生變化。圖為1880年代的鼓浪嶼依然保有許多閩南古厝和大片的農田,而新建的西洋建筑正方興未艾。
               
              clip_image011.jpg
              1903年工部局的成立,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國共治、多元文化聚集的公共社區。圖為1909年洋人們在番仔球場舉行網球比賽,近處一位赤腳的中國小孩站在場邊觀看著。
               
              clip_image012.jpg

              20世紀初的廈門港繁榮興盛。此圖由虎頭山向北拍攝,海濱舊稱草仔垵,延伸至海中的為魚仔路頭。每年逢端午節,此處十分熱鬧,匯集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如今已填海筑路,成為鷺江道鎮海路至中山路口段。



              clip_image013.jpg


              1908年10月30日,為歡迎美國艦隊訪問廈門,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場搭建拱門大牌樓并裝上電燈。圖為當時清政府在演武場搭建的大牌樓,兩邊掛有大清龍旗和美國國旗。
               
              clip_image014.jpg


              1898年3月12日同文書院成立,在廈門近代文化教育史上,開辟了社會集體辦學的新紀元。圖為1908年從虎頭山拍攝的同文頂,山頂上的西洋建筑即為同文書院。
               
              clip_image015.jpg

              南普陀為廈門著名古剎,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時稱普照寺。至清末已建有三殿七堂,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圖為清末時期洋人游玩南普陀大悲殿留影。
               
              本文圖片在廈門通士達光影藝術館長期展覽
              點擊查詢參觀訊息
               
              clip_image016.jpg

              1921年,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捐資興建廈門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圖為1930年代廈門大學群樓。
               
              clip_image017.jpg


              1920年代開始的城市市政建設,是廈門向近代化轉型的重要節點,形成了近代廈門城市的基本格局。圖為1928年正在修建中的思明北路。
               
              clip_image018.jpg

              經過舊城改造后的廈門城市煥然一新,沿街的騎樓風貌具有濃厚的南洋風情。圖為1930年代廈門大同路街景。
               
              clip_image019.jpg


              廈門中山公園設計精巧、布局優美,歷時4年,于1931年竣工,曾被譽為“華南第一園”。圖為1930年代廈門中山公園南門。
               
              clip_image020.jpg


              隨著華僑回國投資興業,促進廈門近代民族工商業快速發展。圖為1930年代位于虎頭山下的廈門淘化大同廠區。
               
              clip_image021.jpg
              1911年,商辦廈門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13年,廈門電燈公司正式發電營業。圖為1930年代位于沙坡頭的廈門電燈公司。
               
              clip_image022.jpg

              20世紀上半葉,富商、華僑紛紛到鼓浪嶼建宅置業,推動了鼓浪嶼繁榮發展。圖為1930年代從日光巖俯瞰鼓浪嶼。
               
              clip_image023.jpg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5月10日,日軍占領廈門,廈門從此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圖為1938年日軍從金門炮擊廈門的戰爭場面。
               
              clip_image024.jpg


              日本的侵略給廈門經濟社會帶來巨大損失,迫使大量企業內遷或遷往公共租界鼓浪嶼,原本12萬人的廈門島僅存1.3萬人。圖為1938年日軍在中山路耀武揚威的游行場面。
               
              本文圖片在廈門通士達光影藝術館長期展覽
              點擊查詢參觀訊息
               
              clip_image025.jpg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從此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圖為上世紀50年代中蘇兩國友好合作時期,廈門市民涌上街頭、游行聲援。(李開聰攝影)
               
              clip_image026.jpg

              解放初期,由于兩岸對峙,廈門沿海地區不宜建設。因此廈門政府在廈禾路后江埭往文灶一線開辟工業區。1953年至1956年,通過公私合營后,這里先后有罐頭廠、機器廠、電機廠、化工廠、酒廠、橡膠廠、食品廠等工廠,成為廈門解放以后最早的工業區。
               
              clip_image027.jpg


              1955年廈門高集海堤竣工,是我國第一條用花崗巖筑成的跨海長堤,也鑄就了廈門人 “移山填海、拼搏奉獻”的海堤精神。圖為1954年廈門人民眾志成城,建設海堤。(李開聰攝影)
               
              clip_image028.jpg


              1966-1976年,廈門進入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圖為1969年街頭宣傳隊在廈門浮嶼路口演出。(李開聰攝影)
               
              clip_image029.jpg


              1980年10月,廈門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首批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改革開放為廈門特區的發展帶來巨大變化。圖為80年代初期的湖里工業園區。
               
              clip_image030.jpg


              上世紀70年代初廈門開始圍海造田,修筑西堤,自此筼筜港變為內湖。圖為80年代從狐尾山俯瞰湖濱北路一帶風光。中間灰色建筑為今市政府大樓。
               
              clip_image031.jpg

              改革開放后的廈門日新月異,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城市,傳統的帆船也逐漸淡出了廈門港。圖為1980年代末帆船在鷺江留下的最后影像,令人回味無窮。
               
              【責任編輯:csw8923

              大家推薦

              留言評價

              共有0條評論
              重要提示: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
              商業推廣版塊信息發布免費開放
              加入圈子

              【點擊這里 - 掃描二維碼加入主題圈子】

              關閉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