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dpdrb"><form id="dpdrb"><nobr id="dpdrb"></nobr></form></address><noframes id="dpdrb"><form id="dpdrb"></form>
<address id="dpdrb"><listing id="dpdrb"></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dpdrb">
    <listing id="dpdrb"><nobr id="dpdrb"><meter id="dpdrb"></meter></nobr></listing>

    <address id="dpdrb"><address id="dpdrb"><th id="dpdrb"></th></address></address>

      <noframes id="dpdrb"><address id="dpdrb"><nobr id="dpdrb"></nobr></address>

            <form id="dpdrb"></form>

              <noframes id="dpdrb">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點擊數:2561 更新時間:2016-06-21 03:28:47 來源: 廈門生活、逛路島_逛鷺島-返回
              在廈門民間,過去最重要、最熱鬧的僅次于春節的其實并不是中秋,而是農歷七月的普度。它是糅合了農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是地獄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人間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為“鬼節”。

              <a style=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title="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關于“普度”,民國二十年的《廈門指南》記載到:
              “七月朔起各社里街道,分日設醮,作盂蘭盆會,祀無主之魂,名曰“普度”。各以其祭品延客聚飲,次第輪流,至晦日乃止?!?br/>
              可見,廈門普度的時間跨度長達一個月。普度又有分“公普”和“私普”。公普,又稱“廟普”,一般由各大寺廟在初一(鬼門開)、十五(中元)、三十(鬼門關)舉辦,并配有法會和戲劇表演。私普就是以街里、村社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民國二十年出版《廈門指南》就很詳細的列出了七月初一至三十廈門市區舉辦普度的不同地點。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民國二十年《廈門指南》羅列了廈門市區各地普度日期

              通常普度時人們會在天井或靠大門的里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放鞭炮,祭普度公。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開始。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后呼應地開始做普度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戶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度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普度祭祀

              祭祀后的“吃”是閩南普度的重頭戲,因此也叫“吃普度”。祭祀儀式結束后的晚飯,除邀請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里剛吃著,那里的催促電話就打來了。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度”成為閩南地區普度全過程的一個高峰。有人說,各家各戶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說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度公。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普度宴

              舊時在普度月里,晚間閩南家家戶戶門口要掛一盞燈,從初一(稱“起燈腳”)一直長明到三十(稱“倒燈腳”)才熄,謂之“普度燈”,給“好兄弟”照路用。不過,現在多數人已不掛了。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普度燈

              普度曾經在閩南的熱鬧程度僅次于春節,而節慶的時間之長、交際之廣、花費之多,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清末到現代,當地政府的官員對普度大多持反對態度。特別是在解放以后,普度被視為封建陋習,認為大操大辦容易滋生吃喝攀比之風,經濟拮據的人家為了辦幾桌飯菜,甚至可能要向親朋借錢,不利于社會和諧。政府經過不懈宣傳竭力廢除,60年代中期以后,公開的普度幾乎銷聲匿跡。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中元普度曾經是廈門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1960年代《廈門日報》批判普度陋習

              但是普度在閩南可謂根深蒂固,閩南人普遍信佛教、道教,糅合佛道教的普度,成為一種很符合群眾百姓信仰定式民間習俗。特別是以前,物質條件較為貧乏,老百姓渴望每年有一個月的機會在一塊找樂,開開心心串門吃普度。因此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宗教政策及民間信仰自由放寬,普度又逐漸恢復了。

              上世紀80年代的廈門港、美仁宮和江頭一帶,到處杯盞交錯,歡聲笑語,各家各戶擺設酒席,親朋鄰里互相宴請,客人邀請的越多越光彩,越有面子,張家吃完到李家,不是過年,勝似過年。坊間還一說“溪岸請后保,今日請,明日討。”但是也因為喝酒造成了不少交通事故、打架糾紛,早年的廈門,普度那幾天是各派出所最忙的日子。

              普度究竟是封建陋習還是民俗文化,見仁見智,各有論據。一種文化在壓制中還能一直保留,說明有它存在的道理。普度的去留,應交由民間去決定。不過,隨著城市格局的變遷,傳統文化的流失,觀念的改變,如今普度的熱鬧程度已遠不如昔日了。

              閩南中元普渡祭拜“好兄弟”習俗

              祭拜對象:好兄弟
              祭拜地點:自家或公司門口。
              祭拜時辰:下午兩點以後

              供品:
              三牲(建議用素食或者糕餅制成雞或鴨、鵝一只、豬肉一塊、一魚一條)、飯菜六碗、十碗或十二碗,清茶三小杯,酒三、五、七、九或十一小杯,果品(應時水果數種,但忌用芭樂、蕃茄、李子、釋迦做為供品),飯、糕餅、罐頭、飲料等。
              所有供品都要插上一柱香,此外還要準備臉盆(裝滿水)及毛巾、牙膏、香皂、鏡子等,供於供桌前的板凳給好兄弟清潔用。
              祭拜程序:
              1.上供(酒供幾杯筷子就擺幾雙)。
              2.點燭。
              3.獻茶、酒。
              4.焚香祭拜(香的數量為供品件數再加三柱)并誦念疏文。
              5.香燒至三分之一時,雙手捧持銀紙祭拜。
              6.燒經衣、小銀、往生紙 ,疏文 (最好有往生錢所做的蓮花越多越好)。
              7.將酒灑於紙灰上。
              8.撒供。
              最后記得請“好兄弟”享用與收拿經費完畢后,速速到各地寺廟參加超渡法會,聽聞佛法,早日離苦得樂。

              本資訊信息是來自 逛鷺島 小編 通過網絡收集而來的關于廈門最新最熱門的本地資訊。
              您若也有需要分享的可以直接在我們網站上分享你的內容,讓大家都知道。
              版權聲明,本活動信息隸屬網絡收集而來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清除信息。
              【責任編輯:csw8923

              大家推薦

              留言評價

              共有0條評論
              重要提示: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
              商業推廣版塊信息發布免費開放
              加入圈子

              【點擊這里 - 掃描二維碼加入主題圈子】

              關閉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